海水淡化產能提升顯著 反滲透技術應用成熟

時間:2020-12-21 訪問:
?            海水淡化產業向好,大規模海水淡化廠推動了整體市場的增長。
  近日,GWI聯手IDA發布全球脫鹽年鑒,梳理了全球海水淡化及水再利用領域的項目開發商排名TOP 20——2009年到2020年,以及2019年到2020年,并得出了以上結論。
  就我國來看,也有巴安水務、杭州水處理中心、上海電氣等上榜,側面印證了我國近年來海水淡化能力的不斷提升。
  《2019年全國海水利用報告》顯示,截至2019年底,全國現有海水淡化工程115個,工程規模1573760噸/日,新建成海水淡化工程規模399055噸/日。這些工程主要滿足沿海城市石化、鋼鐵、核電、火電等行業用水需求,分布在沿海9個省市水資源嚴重短缺的城市和海島。
  就技術應用而言,截至2019年底,全國應用反滲透技術的工程占比63.6%,應用低溫多效技術的工程占比35.94%,此外還有少量的應用多級閃蒸技術的工程,應用電滲析技術的工程,以及應用正滲透技術的工程。
  可見,反滲透技術應用還是比較熱門的。實際上,目前全球海水淡化技術中,反滲透應用也是常見的一種,占比超過60%。不過相較全球多級閃蒸21%的占比,我國這方面的技術應用明顯不夠。
  總體來看,我國海水淡化產業發展還是可圈可點的。

      


  如河北省唐山市,目前已建成海水淡化工程項目5個,設計生產能力14萬噸/日,海水淡化產能利用率達66%以上。2019年,唐山市海水淡化水產量超過1800萬噸。
  一方面,臨海省市積極支持海水淡化產業發展。如山東省,《關于加快發展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產業的意見》提出了新要求——到2022年,全省海水淡化產能超過100萬噸/日。并且,確定了一區、兩園、多點、群星的空間布局。
  另一方面,就是科技進步。如廈門大學環境與生態學院聯合澳大利亞莫納什大學專家組,研發出了一種新型環保吸附劑,快速吸附水中的鹽離子,高效且低能耗。
  我國水處理產業處在轉方式、調結構、換動能的關鍵時期,海水淡化作為一種新型資源利用方式,有望在降本增效的基礎上迅速融入多元化產業鏈中。至少在“十四五”時期,海水淡化商業運行仍會是焦點。